当前位置:我要高考教育网 >> 高校

是武大校友刚下飞机就下田考试:经世致用的选人导向值得借鉴匿名捐

“刚下飞机,一定要善待学生。”1月18日,考生就被带到田里考试。有人兴奋,武汉学的多个校友群因一则消息炸开了锅。极目新闻记者刚刚从学校方面获悉,有人懵了。”媒体报道,消息属实,不久前,这笔捐赠款已经到账,杭州面向全国发布人才征集令——招聘10名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人才,打破了该校匿名捐赠的纪录。武汉学 摄影:极目新闻记者 王永胜目前,经遴选,关于这名校友的信息十分有限,20人进入最终环节。与以往不一样,仅有知情人士透露,这一次,他坚决不愿意留名,除了PPT汇报面试、专家提问等考试外,也不愿意宣传。而且,有关单位还特别增设田野考察考试环节。

“刚下飞机就下田”的考试方式看似标新立异,捐赠者本人不是企业家,实则非常必要——考古学是一门实证学科,其任务在于根据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各种遗迹和遗物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让考生到考古现场、到探方中实践,将土遗址作为试卷,考察的正是应聘者实地操作的基本功。只会高谈阔论的“书呆子”,不能下田干活的“娇”,都是无法胜任这一工作的。

杭州此次招聘的是“有志于考古事业的高才生”。高才生的“高”,既在学问之高,也在做事能力之高。纵是学富五车,也须融会贯通、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让“高材生”下田,再次印证了很多用人单位对学培养“知行合一”人才的期许——学培养的人才,不光要有理论知识,还必须把学问用到实践中,运用到广阔的天地里。为什么有的人对“刚下飞机就下田”很兴奋,有的人却懵了呢?说到底,还是不同的人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同。

过去,有人认为培养动手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事,博士、硕士乃至本科教育都是“动脑子”的事情。殊不知,不论何种层次的教育,都不能脱离实践本身;不论多么高精尖的技术,都必须以可操作为基础。那种指望动嘴皮子、指手画脚就能带来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的想法,未免过于幼稚。拿农学来说,你不肯下田,不老老实实种几亩地,就很难对土地有真正的了解。已故科学家袁隆平先生就曾明确表示,他带研究生只有一个硬性要求,那就是“能下田”。

考古也是如此。考古学家、科研工作者蹲在田地里、匍匐在原野上,小心翼翼地拨开厚重的土层,是要在那些历史的河床上寻找瑰宝,“挖掘文明的基因”。一代古学家、一批批考古工作者把才华施展在田野里,实际上是“把论文写在地上”的一个生动诠释。岂止农学、考古,其实各个领域都是这样。不肯吃苦、不注重实践,没有“俯身求知”和“下田探宝”的自觉,学不能经世致用,于社会何益?

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就曾说:“的读书人顶怕用手,除掉写字和吃饭、穿衣、上茅厕以外,简直像天没有给他两手似的……世界文明是人类手和脑两分联合产生出来的”。陶行知先生当年在南京晓庄师范设立了一个图书馆,起名为“书呆子莫来馆”。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他解释说,有三种呆子:书呆子、工呆子、钱呆子。书呆子就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只知道读死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不论百年前还是今天,都不是社会所需之“干才”。实实在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干出实绩的人才,才符合社会的需要。将田野考察纳入类似考古这样的需要动手动脚能力专业的高层次人才考试环节,是对考古行业选人用人机制的一次探索,也是对经世致用选人用人导向的一种重申,它值得各地借鉴,值得学人深思。

(原题为《经世致用的选人导向值得借鉴》 作者 李思辉 来源 光明日报)

标签:考试 考古学 考生 下田 书呆子



IT百科:


网者头条:


王哲博客:淘宝上怎么进行seo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