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要高考教育网 >> 教师

她们的岁月1988年的枣庄四中古老的

她们的岁月1988年的枣庄古老的

80年代之前的门

1988年6月,越发显得沉静。本期建筑可阅读@芜湖,我在报考薛城职业高中(枣庄于1985年经市批准更名为枣庄市薛城区多种经营技术学校,采访了曾在圣雅各中学旧址读书,又于1987年4月1日改称薛城职业高中,后又在此工作的两位芜湖人——今年80岁的戴端秀,又于1989年3月,在这里度过了初中和高中6年时光,投资120万新建成一座550平方米的教学楼后,1969年,重新改叫枣庄第学,她又回到这里任教15个年头;今年57岁的李老师,开始招收高初中普通班)的时候,1979年在这里读完初中,由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按规定不能参加高考,1985年师范毕业后她回来任教至今。在她们人生的长镜头里,可以说在此高中毕业后,每一个清晰的记忆片段,基本上没有所谓的前途可言。因此,都有着圣雅各中学旧址的侧影。建筑·记忆来到阔别已久的校园,我这个“非农业”、教师子女,就是俺俺娘不说,我也知道未来该如何选择——到城里的工厂工作或报考只有“非农业”才能参加的技校考试、蹲级后只有教师子女才能报考的师范学校。所以我在报名时,早已打定主意,不管结果如何,都不会上。

不打算上却又报考,是因当时能让我考的学校,除了“考不上”的八中,就只有她了,所以我“经场”的练,只能靠她了!但当薛城职业高中(枣庄)盖着鲜红印章的油印录取通知书发到我手上时,虚荣心还是得到了极满足——当枣庄八中及所有的工厂、技校、中专都向我关紧门时,薛城职业高中却向我敝开了撒有阳光的一扇窗。

9月中旬,我背着装满破旧初三课本和学资料的黄帆布书包走进了“这扇窗”,当然我进的不是高中级,是初中,准确地说是初三(1)班。那时的枣庄为响应上级号召,已倾向于对“知识农民”的培养,自1986年就停止了初一的招生,所以我蹲级时的枣庄初中只有初三两个班60多人。

由于俺是的第一届、俺娘是第二届、俺哥在此蹲级于1987年6月考上了博山电力技校,所以我在没来之前已对枣庄的以往知之许多——她始建于1957年7月,1958年秋季招收第一届初中学生,是枣庄市最早的公办中学之一——初来的我从校内粗的家槐树和教室宿舍伙房磨损、风化、断裂的青砖灰瓦及随处可见的青苔,就能感受到学校悠久的历史和饱受的沧桑。也正因“早”,所以也是受整风反右、鸣放辩论冲击最早最多最严重的地方——师生当时分两派:“反逆流”和“韶山公社”。两派师生在校园、街头天天辩论、武斗……但俺俺娘讲得最多最细的还是挨饿,怎样在学校及附近拉网逮野兔子、扒树皮、挖草根……当学校不再开伙后,俺娘在中午放学后,也装作跟其他同学一样往回家的方向走,可不知有多少次,都是走到学校和单庙两地的中途时,采取先偷偷落单,然后在路边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卷曲侧卧到上课时间差不多时,再空腹摇晃着走回学校——她知道回到家也无东西可吃,不如些体力。

我所在的初三(1)班在校园最前排最东边的那口教室,三(2)班在陡壁的西邻。由于我性情开朗,自恃是“非农业”、教师子女、家里养兔收入颇丰,感觉前途一片光明,所以盲目自信的我很快很自然地跟同班男生“打”成一片——下课后,推搡挤打,爬高上低,嬉笑怒骂,其乐融融,不亦乐乎!这也许就是我在初二蹲级后,虽心脑开窍,可学上却一直处于漂浮不定的状态、无法在深入中得以更好地提高,从而进入到成绩最好的学生行列的主要原因吧!

由于薛城职业高中(枣庄)距俺家有七里路,还要上早晚自,所以一开始我就选择了住校。初三男生宿舍是第二排最靠近操场的三间灰瓦青砖的通屋。里面摆放了十七张双层木床,可最多的时候,才住有六人。虽说床位足够多,可供俺们选择的随意性却不,因老旧失修的木床多断腿、掉板、开榫……另外因宿舍内多年未打扫,积下来的尘土及进门的地方鏊子一堆烤火取暖留下的灰烬已足够厚,俺们进出宿舍时脚步必须高抬轻放,不然就会扬起迷眼、呛喉的灰尘!因此下铺是万万住不得的,不仅如此,当我每晚啃食从家里带来的喷香干烙煎饼卷夹碎花生米炒咸菜充当“夜宵”时,都必须坐在距灰尘稍远的上铺,不然吃下去的就是牙碜的煎饼拌灰尘。

住宿的条件是非常差的,可我当时却并未感觉多么辛苦、难捱!也许是年青的缘故吧,严冬的冷,酷暑的热,对优质的睡眠好像都没有影响。晚自后,我每次回到宿舍放下书,都要到长满杂草、悄无声息的操场走走跑跑跳跳,缓释一下久坐的疲劳。

我所在的1988年下半年至1989年上半年,改制成薛城职业高中的枣庄,由于停招有资格参加高考、中考的普通高中、初中,致使生源幅减少,老师不尽责,学生也跟着混,整座学校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到了夜晚,我知道校内除了学生,只有一个腿脚不便的看门老人和一个早已退休的老师——他就住在俺教室后窗正对的一间教职工宿舍内,八十岁上下,身体干瘦矮小,布满皱纹的小长脸在双颊处长了几块醒目的褐色老年斑,时常穿一件深蓝色中山装,弓腰趋步上街买回一小把青菜。

听俺说:这位老师可不简单,他是北京学毕业的高材生,因1957年在进行“鸣放辩论的教育”时,讲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被错划成“右派”,从北京下放到这儿的,没想到从此再没能回去。不知怎么回事,当时从未见过也没听说,他和家人有过来往!另外,他有一个怪癖,就是从市场买回来的烧饼油条包子,他都要先放到显微镜下观察,看食物上是否附着可怕的细菌,再根据自己掌握的卫生知识,判定能不能吃、会不会致病。

落叶归根,人老归乡。多年后听说,后来他还是回到了北京的老家,约于九十年代末去世。据悉,他去世后,周营三村的一位姑娘还远赴北京吊唁,并继承了他的分遗产。好像是老师在的最后几年,因年老体弱生活上曾得到姑娘的照料,老师回京后写遗嘱吩咐家人的。他知恩图报,不仅知识渊博,更是一位有情有义的老人。

作者简介:韩亚民,薛城区周营镇高架子村人,1971年生,1989年参加铁路工作,同年作,2006年加入铁路作家协会,铁路技师。

精彩不错过

作者:韩亚民

微游枣庄 编创

标签:枣庄 薛城区 俺娘



IT百科:


网者头条:


王哲博客:晋城seo优化费用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