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要高考教育网 >> 教师

云端音乐会印汉状语翻译偏误分析立德树

云端音乐会印汉状语翻译偏误分析立德树

1、引言

世界上任何一个,是一首热情奔放、极具异域风情的伊朗乐曲。武昌区教育体卫艺中心支杨玲说:“用的乐器来演奏外国的音乐,任何一个,也是想传递出中外少年儿童喜迎冬奥会的欢乐气氛。”举办方从130多个全国的优秀节目中精选出30个进行云端展播。中山路小学民乐团在演奏这首乐曲时共使用了二十多种乐器。包括二胡、琵琶、阮、柳琴、古筝、扬琴、唢呐、竹笛、笙、鼓等。中山路小学民乐团已经18年,无论历史长短、发达与否、社会制度如何,参加这次演奏的近80名小乐手来自学校不同年级,在其文明发展过程中,平均年龄不到10岁。乐团曾在全国中小学器乐比赛及湖北黄鹤美育节赛中。武昌区教育副长王鹃表示,都不可避免地要同其他和进行政治往来和文化技术交流。这种往来和交流对全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丰富的艺术社团活动,而要实现这种往来的交流,让孩子们收获了艺术知识,唯一的桥梁或媒介就是翻译。近几年,浸润了审美修养,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提升了人格魅力。为迎接北京冬奥会,越来越多的与开始密切往

来,武昌区教育积极参加教育组织的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活动。在近一年时间里,因此引起了汉语热,学生先后用绘制迎冬奥长卷国礼、举办冬奥主题画展、创作迎冬奥主题舞蹈等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汉语。初级学汉语阶段, 学者不可能具有熟练的汉语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语言学者往往要经过一个翻译式的学过程,即在用目的语进行表达的时候,有一个明显的机械地把母语翻译成目的语的过程,这就成为翻译式表达。

由于语言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十分复杂,常常不能互相直译,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因此,用这种翻译方式表达出来的话语常常不符合目的语的规则,产生各种各样的偏误。印尼学生学汉语时也会经历这个阶段。既然学语言要经过翻译的过程,而翻译的表达中会出现一些偏误,这些偏误有什么特点,如何减少这种翻译偏误,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目前第二语言得的偏误分析研究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课题,从知网 CNKI 文献数据库查阅得知,在输入“印尼、偏误分析”时,此方面的研究文献共计 5147 篇,但在印、汉翻译方面角度出发的偏误研究文章寥寥无几,尤其印汉状语翻译的偏误分析完全是一个新的研究方。笔者在印汉翻译课进行教学当中发现印尼学生在翻译文章时出现状语翻译错误的确实不

少。因此就想做这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考察学生在印汉状语翻译时出现哪

些偏误及其原因,分析如何减少偏误率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2、理论

2.1翻译的定义

对翻译所下的定义有很多种。《辞海》对“翻译”的解释是:“把一种 语言文字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而“翻译”在《苏联百科全书》中是这样释的,即:译者用一种语言的手段(口语或者书面语)给读者转述原文本的意思。

不管给翻译下什么样的定义,我们应该了解的是,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并且包含了语言、社会、文化、哲学等方面的诸多因素。

1)翻译原则

无论哪一个的语言翻译成汉语的标准都是一样的。都要达到“信、达、雅”的原则,三原则是忠实于原文为至高准则译文顺通,保持风格等要求可以用两个字来表示,即“信和顺”。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忠实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达”是指译文要通达、流 畅顺通,使用词正确得体,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惯用语。通常达到“信与达”这两条标准已经是合格的, “雅”可以算是翻译的一种更高的要求和境界。

翻译运作程序一般包括理解、转换和表达三个阶段。

理解阶段就是包括阅读和理解,只有正确地、全面地理解原文,我们才能用汉语忠实地把原文的内容与特点表达出来。一般来说,理解过程可通过三个途径 :一、是通过语言本身,其中最关键的是语音单位的信息、句子、话语的结构、修辞的方法和原文语体的风格;二、是语境联系,主要是句子,话语,段落等层次;三、是已掌握的有关背景知识、专业知识、一般常识以及正确的逻辑;

转换阶段是运用多种方法,如口译或笔译的形式,各类符号系统的

选择、组合,引申、浓缩等翻译技巧的运用等,将原码所表达的信息转换成译码中的等值信息;

表达阶段,就是译者从译文语言中选择恰如其分的表达手段,把已经理解的原文内容重述出来,表达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理解的深浅,而且还跟译者的汉语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虽然我们能熟练地应用自己的母语但有时要说出一个常用语的确切含义,还得借助很多词典类等工具书。

2)翻译的障碍

翻译本身作为一个复杂的活动,在实践中,译者必然会遇到很多障碍。译者必须要克服这些障碍,所以翻译变成了更为复杂的过程。翻译的目的是,建立与文本之间的等价关系。但是,翻译与文本之间的等价关系是不容易建立的,换句话说就是翻译家翻译文本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成功的翻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准确性,二是可靠性。看翻译得是否准确要看翻译是否准确传达了原文本的意义,是否增加或减少了原文本的信息,是否加强或削弱了任何原文本信息的元素。看翻译得是否可靠需要看翻译的“透明度”。Robenson 认为翻译的“透明度”是指翻译的文本是否很像原文本,符合原文本相应的词法、语法及句法。只有符合所有标准的翻译才可以被称为“真正的翻译”。

2.2印汉中的状语

无论汉语还是印尼语,状语在句子中的分布位置都很复杂。汉语中的状语一般出现在被修饰的中心语的前面。状语在句子中可以有两种位置:多谓语前,少数位于主语前。1根据状语的功能,我们将状语分为两类:限制性状语和描写性状语。

限制性状语分为:时间状语、处所状语、对象状语、范围状语、目的状语、程度状语、方式状语和否定式状语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语加以限制。

例如:

(1)我们明天早上六点就走。(时间)

(2)他们在操场上踢足球。(处所)

(3)她对谁都那么热情。(对象)(范围)

(4) 为了这项实验,他两天没睡觉了。(目的)

(5)这位老师傅工作非常认真(程度)

描写性状语即对动作或动作者的情态加以修饰描写。例如:

(6)家把教室彻底打扫了一遍。

(7)小雨淅淅历历地下个不停。

(8)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

(9)她一遍一遍地嘱咐我千万别忘了打电话。

1)汉语中状语的位置

状语一定要放在修饰、限制的中心语前边,而不能在后面。

2)印尼语中状语的位置

印尼语的状语不像定语那样有严格的固定位置,它的语序比起汉语也显得自由、灵活得多。例如:

1.a. Ia rajin belajar. 他努力学

b.Ia belajar (dengan) rajin. 他学努力

c.(dengan)rajin ia belajar 努力他学

2.a. Mereka kemarin pergi kemana? 他们昨天上哪儿去了?

(或:昨天他们上哪儿去了?)

b.mereka pergi kemana kemarin? 他们上哪儿去了昨天?

c.kemana mereka pergi kemarin? 上哪儿他们去了昨天?

d.kemana pergi kemarin mereka? 上哪儿去了他们昨天?

e.kemana pergi kemarin mereka? 上哪儿去了昨天他们?

f.kemana kemarin mereka pergi? 上哪儿昨天他们去了?

g.kemarin mereka pergi kemana? 昨天上哪儿他们去了?

上两例中 a 式是正确的说法。b 式 是特殊说法,而 c 式以后各句都是令人听了莫名其妙的说法。因为例 1 里的是性态状语,有的可以摆

前,有的也可以摆后,但一般不能远离中心词;例 2 表示时刻的状语只能摆在中心词前头,而处所状语一般都摆在时间状语的后头。

印尼语状语的摆法虽比汉语自由灵活得多,但也还是有它自己的规律的。它从摆法上看可以分为三类:

(一)摆法比较自由的,即既可摆在中心词前,也可以摆在中心词后

(二)摆在中心词前的

(三)摆在中心词后的

3)偏误原因

刘珣(2000:191)指出第二语言学者的偏误原因是多方面,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如:

母语的负迁移。

在第二语言学过程中,学者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母语影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母语的影响是最的。因为学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于母语知识,先前的母语和经验必然会影响他后来的汉语学。母语是学者的知识背景,是理解目的语的基础,是第二语言得所凭借的最主要的工具。第二语言得过程中, 学者总是不自觉地用目的语转换成母语来领悟一种新的语言,去发现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似点和差异点。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第二语言学者把所学到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方法不恰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上,从而造成了偏误。

文化因素负迁移。

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者语言使用上的偏误,究其原因,不外是受本国文化的影响,或者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成。

学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造成偏误的学策略主要是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迁移主要指学者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求助于已知的第一语言知识去理解并运用于目的语,有可能由此而产生偏误;过度泛化主要指学者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目的语知识不适当地广使用而造成偏误。简化的策略常常指学者故意减少他们认为的目的语的冗余分。

学动机。

学动机是影响第二语言得的情感因素,动机是个人因素中最重要的,态度端正、动机强烈被视为第二语言得成功的关键所指。

3、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研究是属于内容分析研究。笔者将分析学生的 189 篇印汉翻译文章的状语翻译,主要限制于时间状语、处所状语、对象状语、范围状语、目的状语、程度状语六钟状语。

笔者主要采用下列分析方法:

1)偏误分析的方法。笔者将对印尼语背景汉语学者的翻译式偏误进行分析,概括出偏误的特点,分析这种偏误的原因,并且推测其发展阶段, 从而为改进教学提出参考意见。

2)语言对比的方法。笔者将在分析偏误原因的时候,将印、汉状语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通过分析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解释偏误的原因。

3)结合翻译理论。笔者将印尼语背景汉语学者视为一定程度上的译者,

结合翻译理论,对其以翻译为辅助手段而完成的表达进行分析。

4、翻译中状语偏误分析

笔者收集了 X 学四年级学生的自然语料,作文共 971 篇, 共约

109.515 字。经过统计,这些作文中出现状语翻译偏误有 648 句子,在本研究范围的状语偏误共有 487 句子(占状语偏误总数的 75.15%),将在本文进行具体的分析。

刘珣2(2000):“偏误分析是对学者在第二语言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得的过程与规律。”

本文根据收集到的 X 学四年级同学的中介语语料进行分析,发现印尼学生在翻译状语时出现的偏误类型主要有:遗漏、语序错、误加、误用和误解原文的意思的类偏误类型。

以下是偏误类型统计资料: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学出版社,2000

从以上表格上我们可以得知 X 学四年级学生在翻译的时候出现偏误的频率还是挺高的。

4.1时间状语偏误分析

1)遗漏

(1)原 文 :Ia juga pernah bekerja di gudang sebuah department store dikota

asalnya, Kentucy.

正文:他也曾在家乡肯塔基州的一家百货公司仓库工作过。

误译:*他在家乡肯塔基州,在一家百货公司的仓库里工作过。

(2)原 文 :Aktor tampan ini juga pernah menjadi sopir dan penjaga kostum

para penari telanjang di sebuah klub

正文:这位帅气的男演员也曾当过司机,还/及/并在一家俱乐看管脱衣的演出服。

误译:*这帅气的演员也当过司机和在俱乐当后卫脱衣舞服装。从例子(1)(2)印尼语原文里,都出现“pernah”应该要翻译成为 “曾”, 但是通过研究,很多学生忽略了,都没有翻译出来。

2)语序错

(3) 原文:Piyama biasa dikenakan saat tidur. 正文:睡衣一般是在睡觉的时候穿。误译:*睡衣平时穿在睡觉的时候。

(4)原 文 :Sebab itu orang-orang tidak tidur dengan memakai pakaian lama

yang lusuh.

正文:因为那意味着人们不再穿着又旧又破的衣服睡觉了。误译:*因为这样表现人们睡觉的时候不穿破旧的衣服了。

从例子(3)(4) 两个例句可以知道,在汉语里,表示时间介词短语

做状语时要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学生把“在睡觉的时候”放在后面就是 因为受母语的影响。

3)误加

(5) 原文:Piyama biasa dikenakan saat tidur. 正文:睡衣一般是在睡觉的时候穿。误译:*睡衣平时在睡的时候才穿。

从例子(5)我们可以知道句子中“平时”表示时间介词短语做状语, “才”表示时间早晚长短,年龄小,数量多少的意义上,原文的意思是表示“„的时候”,没有表示早晚或者数量多少, 所以不需要用“才”。

4)误用

(6)原 文 : Pada tahun 1990-an, pejabat-pejabat Shanghai pernah

memasang peringatan-peringatan dan menggalakkan kampanye edukasi agar masyarakat tidak berkeliaran di luar rumah dengan pakaian tidur.

正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官员就曾经发布警示,还开

展教育宣传活动,告诫市民不要穿睡衣到户外闲逛。

误译:*1990 年,上海办事处已经安装了预警警招和教育活动,鼓励人们不要穿睡衣上街。

从例子(6)可以得知很多学生把 pernah 翻译成为“已经”。pernah 正确的翻译是“曾经”,还有“已经”表示动作完成的时间不是很久, 而且表示的动作或者状态可能还在继续。

4.2处所状语偏误分析

1)遗漏

(7)原 文 :Komite daerah Rixin misalnya, telah memulai kampanye untuk

menghilangkan kebiasaan lama warganya memakai piyama di jalan- jalan umum pada siang hari.

正文:例如日新区委会已经开始宣传活动来消除市民白天在公共场

所穿睡衣的旧(惯)。

误译:*例如,日新社区领导已经开始发起了白天穿睡衣的活动。

(8)原文:“Piyama juga jenis pakaian. Itu nyaman dan sama sekali bukan

hal penting karena semua orang memakainya di luar rumah,” tegas seorang pensiunan.

正译:睡衣也是衣服(的一种),穿起来舒服。所有人都在室外穿

它,所以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误译:*睡衣也是一种衣服,很舒服而且并不重要,因为每个人都穿。

从例子(7)(8)以上两个例子来看许多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把 di jalan-jalan umum “在公共场所”和 diluar rumah “在室外”作为处所状语遗漏掉了。

2)语序错

(9)原 文 :Komite daerah Rixin misalnya, telah memulai kampanye untuk

menghilangkan kebiasaan lama warganya memakai piyama dijalan- jalan umum pada siang hari.

正译:例如日新区委会已经开始宣传活动来消除市民白天在公共场

所穿睡衣的旧(惯)。

误译:*日新例如区域,已经开始了一项活动以消除公民的旧惯,白天穿着睡衣在公共道路。

(10)原文:“Piyama juga jenis pakaian. Itu nyaman dan sama sekali bukan

hal penting karena semua orang memakainya di luar rumah,” tegas seorang pensiunan.

正译:睡衣也是衣服(的一种),穿起来舒服。所有人都在室外穿

它,所以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误译:*睡衣也是服装的类型,穿那个很舒服一点儿也不是严重的问题因为很多人都穿在外面。

以(9)(10)上两个例子来看可以看出来,在翻译处所状语时,很多学生根据原文给的句子直接翻译出来,没有考虑到汉语里的语法结构。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介词短语做状语时应该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4.3目的状语偏误分析

1) 误加

(11)原 文 :Komite daerah Rixin misalnya, telah memulai kampanye untuk

menghilangkan kebiasaan lama warganya memakai piyama dijalan- jalan umum pada siang hari.

正译:例如日新区委会已经开始宣传活动来消除市民白天在公共场

所穿睡衣的旧(惯)。

误译:*如日新的,为了消除他们的居民白天里在公共场所穿睡衣的旧惯已开始竞选。

(12)原 文 :selain jatuhnya korban jiwa, dampak lainnya adalah lingkungan

yang tidak sehat bagi kehidupan masyarakat sekitar.

正译:除了造成人员伤亡,也严重影响了周边生活环境的卫生健康状况。

误译:*除了伤亡,其他的影响就是为周围社区的生活带来不健康的环境。

从(11)(12)以上的两个例子,学生会把 untuk 翻译成为“为了”使整个句子的意义改变了。

4.4程度状语偏误分析

1) 遗漏

(13)原 文 :Kami sampaikan pada masyarakat untuk tidak memakai piyama

dijalanan karena itu kelihatan sangat tidak beradab.

正译:我们告诉民众不要在室外/户外穿着睡衣,因为看起来很不文明。

误译:*我们向市民传达不要在街上穿睡衣,因为看起来不文明。

从例子(13)我们可以得知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把“很”程度状语被 遗漏了。

4.5对象状语偏误分析

1)遗漏

(14)原文:Bagi sebagian warga Shanghai memakai piyama diluar rumah

lebih sebagai gaya hidup.

正译:对于一分上海市民来说,穿睡衣上街/出门更应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

误译:*对于一些上海市民,在外面穿着睡衣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15)原文:Budaya dan kesadaran individu menajdi kunci penting bagi

Indonesia, khususnya dalam memperlakukan sampah.

正译:社会文化风气和个人自觉性/觉悟对印尼来说是关键,特别是在废物处理问题上。

误译:*个人的文化与意识是印尼最主要的关键,特别是在于管理垃圾问题。

从例子(14)(15)我们可以得知,很多学生把“对„„来说”作为对象状语这个固定搭配给遗漏了。

2)语序错

(16)原 文 :Selain lewat buku-buku manajemen atau kelas training, ternyata

kita bisa lho mendapat ilmu cara membina hubungan dengan atasan dari perilaku anak usia 4 tahun.

正译:除了通过阅读(有关)管理方面的书籍或者参加培训,其实

我们还可以从四岁儿童的行为当中学到如何与上级培养良好关系。误译:*除了通过管理书籍或课堂培训,事实证明我们可以得到知识如何与老板建立关系从四岁孩子的行为。

(17)原 文 :seketika ketidaksabaran saya digantikan oleh suatu rasa kasihan

yang dalam kepadanya.

正译:一下子我之前不耐烦的感觉变成一种对她深深的同情。误译:*当时,不忍心的我变成一种很深可怜的感情对她。

从例子(16)(17)两个句子来看,“从四岁孩子”“对她”都放在后面,学生把对象状语放在后面,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因为受母语的影响而直译,没有考虑到目的语的规则。

3)误加

(18)原 文 :seketika ketidaksabaran saya digantikan oleh suatu rasa kasihan

yang dalam kepadanya.

正译:一下子我之前不耐烦的感觉变成一种对她深深的同情。误译:*暂时我的急躁被换成一种对她很深深同情心。

评析:在这个句子中,学生加上“被”字句,使句子的意义不清楚。

(19)原 文 :namun setidaknya lewat kesadaran dan budaya dapat

diminimalkan dampak buruk yang akan terjadi pada lingkungannya.

正译:但最起码通过这两点能尽量减少(废物)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误译:*但至少通过意识与文化可以把对环境带来的影响缩小。

以上两个印尼语原文都是被动式句型,所以学生就会翻译成“被”或 “把”,其实可以看出来在翻译的时候学生没有掌握好“被”和“把” 字句子的用法,所以在使用时,造成了整个句子的意思改变了。

4)误用

(20)原文:belajar dari si 4 tahun, kembangkan rasa percaya diri Anda untuk

menerima setiap tantangan sebagai kesempatan untuk unjuk gigi.

正译:向四岁的孩子学,提升你的自信,接受每个挑战,尽情表现自己。

误译:*从四岁小孩学,增强自己的信心去接受每一个挑战,以至于展现自己的好机会。

从以上的句子我们可以知道学生还不太掌握“从”与“向”的区别。“从”可以表示时间,处所。“向”是可以表示动作的对象,表示人。这里的原文是在表示人所以应该使用“向”。

4.6方式状语偏误分析

1)遗漏

(21)原 文 :Selain lewat buku-buku manajemen atau kelas training, ternyata

kita bisa lho mendapat ilmu cara membina hubungan dengan atasan dari perilaku anak usia 4 tahun.

正译:除了通过阅读(有关)管理方面的书籍或者参加培训,其实

我们还可以从四岁儿童的行为当中学到如何与上级培养良好关系。误译:*除了管理书籍或者培训班,事实证明我们也可以通过加强与孩子四岁的行为老板的关系得到知识。

从例句(21)上的句子里,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把 “lewat”“通过”方式状语直接缺漏了。

(22)原文:Berlatih menghadapi bos ala anak usia 4 tahun. 正译:练按照/以四岁儿童的方式来面对老板。误译:*练四岁小孩面对老板。

从例句(23)上句子上来看,应该把“ala”翻译成“以”,但是很多学生没有翻译出来,就把它遗漏了。

2)语序错误

(23)原文:Berlatih menghadapi bos ala anak usia 4 tahun. 正译:练按照/以四岁儿童的方式来面对老板 。误译:*学面对老板按照四岁孩子的方式。

从例句(23)的句子可以得知学生是按照母语的语序来翻译,没有考虑到目的语的语序。

3)误加

(24)原 文 : selain jatuhnya korban jiwa, dampak lainnya adalah lingkungan

yang tidak sehat bagi kehidupan masyarakat sekitar.

正译:除了造成人员伤亡,也严重影响了周边生活环境的卫生健康状况。

误译:*除了生命损失之外,其他影响是以周围社会的生活不健康的环境。

从例句(24)的个句子中,学生加上“以”方式状语,证明学生不太掌 握“以”的用法,使句子的意义不清楚。

4)误用

(25)原文:Berlatih menghadapi bos ala anak usia 4 tahun. 正译:练按照/以四岁儿童的方式来面对老板 。误译:*用四岁小孩的方式学面对上司。

从例句(26)学生在翻译句子中,没有把“ala”这个词语准确地翻译, 很多学生把“ala”翻译成“用”,应该翻译成“以”或“按照”。

(26)原 文 :Selain lewat buku-buku manajemen atau kelas training, ternyata

kita bisa lho mendapat ilmu cara membina hubungan dengan atasan dari perilaku anak usia 4 tahun.

正译:除了通过阅读(有关)管理方面的书籍或者参加培训,其实我

们还可以从四岁儿童的行为当中学到如何与上级培养良好关系。

误译:*除了从一些管理书或者培训班,原来我们可以从四岁小孩身上学到如何和上司培养感的知识。

(27)原 文 :namun setidaknya lewat kesadaran dan budaya dapat

diminimalkan dampak buruk yang akan terjadi pada lingkungannya.

正译:但最起码通过这两点能尽量减少(废物)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误译:*但是从意识和文化至少能减少对环境不好的影响。评析:在这个句子中,该把“从”改成“通过” 。

从例句(26)(27)的句子里,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把“lewat”翻译成“从”,“从”的本身的意思是“dari”,没有“lewat”的意思。应该把“lewat”翻译成“通过”。

4.7否定式状语偏误分析

1)遗漏

(28)原 文 :Pada tahun 1990-an, pejabat-pejabat Shanghai pernah memasang

peringatan-peringatan dan menggalakkan kampanye edukasi agar masyarakat tidak berkeliaran di luar rumah dengan pakaian tidur.

正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官员就曾经发布警示,还开

展教育宣传活动,告诫市民不要穿睡衣到户外闲逛。

误译:*在 90 年代,上海的官员们曾经装一些警告,也举行了德育活动以便穿睡衣出门。

从例句(28)中,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没有把“tidak”“不”翻译出来, 使整个句子的原文的意思都改变了。

2)误用

(29)原 文 :Sebab itu orang-orang tidak tidur dengan memakai pakaian lama

yang lusuh.

正译:因为那意味着人们不再穿着又旧又破的衣服睡觉了。误译:*因为这意味着人们没有穿着破旧的衣服睡觉。

(30)原 文 :Kami sampaikan pada masyarakat untuk tidak memakai piyama

dijalanan karena itu kelihatan sangat tidak beradab.

正译:我们告诉民众不要在室外/户外穿着睡衣,因为看起来很不文明。

误译:*我们告诉居民不要在街上穿睡衣因为看起来很没有教养。从例句(29)(30)的原文句子里都出现“tidak”这个词语,学生使用 “ 没” 来翻译, 因为在印尼语里, “ 不” 和“ 没” 都可以翻译成“tidak”,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生不太掌握汉语里“不”和“没” 的区别。

4.8其他的偏误分析

除了以上类偏误之外,X 学四年级的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误解原文的意思,翻译出来的译文从语法上几乎没有问题,但是译文的意思与原文有所改变,使翻译不标准,超越了翻译的原则,不能以自己的语言风格改变原文的意思。也有学生翻译得不完整,因为学生没有把整篇文章翻译下来,只翻译一半。最的可能是因为学生在翻译当中,不知道如何翻译才对,所以他们就翻译不出来。

(31)原 文 :Bagi sebagian warga Shanghai memakai piyama diluar rumah lebih sebagai gaya hidup.

正译:对于一分上海市民来说,穿睡衣上街/出门更应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

误译:*对分的上海市民来说,穿睡衣出门是更有个性的事。从例句(31)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自己总结原文的意思,或者没有正真了解原文的意思,所以会出现误解原文的意思。

(32)原 文 :Ia juga pernah bekerja di gudang sebuah department store dikota

asalnya, Kentucy.

正译:他也曾在家乡肯塔基州的一家百货公司仓库工作过。误译:*他也在城市里的一家百货商店的仓库工作过。

从例子(32)句子,从语法上翻译出来是没有问题,但是它的原文的意思应该是“在家乡”而不是“在城市里”。

(33)原 文 :Kebiasaan warga Shanghai mengenakan piyama di tempat publik

muncul seiring reformasi ekonomi China dalam 30 tahun terakhir.

正译:上海民众在公共场所穿睡衣的惯是随着近三十年的经济出现的。

误译:*上海人在公共场所穿睡衣的惯随着在 30 年前经济之后出现。

误译:*出现了上海居民在公共场所穿睡衣的惯是随着这 30 年后的经济。

从例句(33)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的译文从语法上几乎没有问题,但竟然有学生翻译成“三十年前或三十年后”,译文的意思跟原文意义已经改变了,应该是“近三十年”。从这一点可以理解学生不太理解原文的意思,并且在瞎猜。

(34)原 文 :Di usia 19 tahun, Anggun telah meraih sukses sebagai peyanyi

yang populer di Indonesia.

正译:19 岁的时候,安谷在印尼已经是很有名的歌手了。误译:*19 岁,安谷已经成功作为印尼著名的歌手。

从例句(34)中,译文从语法上几乎没有问题,但是译文的意思跟原文完全不同,应该是“在印尼已经是很有名的歌手”而不是“印尼著名的 歌手”。

5、偏误原因及教学建议

5.1偏误原因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偏误分析的规律和依据所在,所犯的这些偏误在我们看来即使多么奇怪和有趣,无非也逃不掉语际之间和目的语语内迁移等等的因素。学生在学汉语过程中‘听’、‘说’、‘读’、‘写’还有‘译’是不可缺少的。“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的语言表达形式,是用一种语言去重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译文既要保留原文的全意思又要保持原文的表达形式,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现象,也是一种细致的思维活动,它涉及到原语言的研究,译语言的研究, 以及转换技能科学的研究,另外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而且也是反映不同文化交流过程。

四年级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偏误原因:

1)母语的影响

母语迁移是指学生的母语知识对目的语得造成的迁移和影响。当母语的规则与目的语的规则相同时,母语的迁移是积极的,我们就把它称为正迁移,而当母语与目的语之间出现差异时,母语迁移多为消极的,又称作/负迁移。四年级学生在进行汉语状语翻译的过程中,由母语负迁移产生的偏误主要表现在语序错偏误。例子( 24 )原文:Berlatih menghadapi bos ala anak usia 4 tahun. 这句话的原译:练按照/以四岁儿童的方式来面对老板 。但是很多学生直接从原文翻译出来:*学面对老板按照四岁孩子的方式。印尼语的状语语序比起汉语来也显得很自由、灵活多,所以四年级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偏误。

2)目的语的干扰

语言对比分析认为:“当学者的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 就会

产生正迁移,学起来比较容易;当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有差异时,就

会产生负迁移,也就是母语干扰,学起来就比较困难,母语干扰是引起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 3 但实际上不完全如此,目的语本身的难点也是造成学者偏误的原因之一。由汉语本身的难点影响的偏误主要表现在四年级学生对状语的缺漏偏误、误加偏误、误用偏误。

3)文化因素

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者语言使用上的偏误,究其原因,不外是受本国文化的影响, 或者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成。原文:Pada tahun 1990-an 正译应该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很多学生直接翻译 :*1990 年, 一个世纪是年,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1990 年是上个世纪,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在汉语里的说法。在这里就存在着文化差异。

4)学动机

学汉语的多数学生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能和人做生意,他们只要达到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能够让别人听懂他们说的汉语,甚至猜出他们的意思,就可以了。所以在语法上,四年级学生没有太高的要求,这造成四年级学生对汉语语法没有很的兴趣,关注度不够。

5.2给翻译教学建议

翻译就是转换两种语言的过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印尼语和汉语的语言能力,也就是两种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了解印一汉翻译的必要条件:

第一、要有较好的印尼语水平,精通原文是翻译工作的前提,因为原文的意思、感彩等都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译者不但必须正确理解印尼语原文的内容,而且还要掌握印尼语原文的句子和词语的意思,才能把译文处理好。

第二、要有较高的汉语水平,无论是汉一印尼翻译还是印尼一汉翻译,

翻译者都必须有比较高的汉语水平。汉语水平的高低是翻译的关键。

第三、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了解所翻译的文章, 所涉及的专业,就搞不清印尼语原文的意义,也就谈不上翻译,即使致理解了所译的印尼语文章,但是如果不知道汉语中的专业词汇及惯用法,翻译出来的东西就不准确,读者要么看不懂文章的内容,要么引起误解原文的意思。

第四、要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知识, 包括天文、地理、武器、纳米都要懂。在很多翻译的文章中我们容易发现有些汉译文虽然符合汉语的语法,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惯,甚至影响到跨文化交际。因此,只有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天文、地理、武器、纳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知识,我们翻译出来的文章才有灵活性,使译文准确、顺通。

标签:翻译 汉语



IT百科:


网者头条:


王哲博客:娄底长沙seo优化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