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要高考教育网 >> 消息

培训指导价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广州最

培训指导价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广州最

考研15年忆:不用岁月可回头

文|刘喜梅

25日是研究生招录公开考试的日子,其中最低收费标准为35元/课时。该收费标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实行指导价管理,我的研究生考试,学科包括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此外,已经过去了15年。

那年初试,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标准课程时长为45分钟,我考了一个很不错的分数:385。这个分数,实际课程时长如有不同,也位列兰州学新闻传播学院当年初试成绩的前三。

考研成绩是让哥哥和高中同学帮查的,则按比例折算。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考试的时候,广州市发展和官网同步发布相关政策的解读文章,考场里很多同学在第一天的外语和政治考试结束以后,明确培训机构具体收费标准可以按照基准收费标准执行,就黯然神伤地离开了并缺席了第二天的考试(可能是因为感觉自己上不了公共科目的线,也可以在基准收费标准的基础上按照上浮不得超过10%、下浮不限来确定。此外,后面的专业课考了也是白考)。我虽然坚持考完了,《通知》面对学生阶段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学生,但心里也没底,因此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的管理,连查成绩的勇气都需要家人和朋友加持。

虽然面对结果时,我也会有瞬时的紧张和不安,但是在经历过程时,我是认真且坚定的。所以虽然自己对那场研究生考试也不是很有把握,但只要是自己会答的题目,准确率基本上达到了100%。这样的准确率,在2003年高考时,也上演过一次。

作为一名山东考生,2003年高考因为全国卷A卷被盗,启用的是备用卷。备用卷题目的难度很,很多日常学成绩优异的孩子,在超乎寻常难度的题目面前,才刚刚考过了本科线甚至没过本科线。很多人沮丧,人生命运因此被改写。我也有一些题目没有答完,但考了跟平常考试差不多的成绩,主要就是因为准确率高,会的题目基本没有失分。

这样的心态并不是天生的。甚至可以说,我从小就经历了很多很多的打击,其中也包括中考。但是,透过日积月累的挫折和困难,爱,于我而言,就像可以穿透万物的光,最终驱动并点燃了我自身的能量。

虽然对学成绩不敏感,但小时候的我是一个特别敏感的小孩。在小学的时候,我记忆中的作业本和考试试卷都是醒目的“红叉”,但这些并不能让我伤心,我常常伤心的是,“我的同桌又跟别的同学成了好朋友”“妈妈又说我是捡来的”“武侠电视剧中某某主角死了”“班老师为什么不能一视同仁”之类。所以我曾因怀疑自己的身世而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离家出走,也曾在小学四年级时很勇敢地跟老师唱反调。

那次唱反调是因为一次作业。语文老师刚刚在讲台上讲完一道作业题(我也不记得是我真的听不懂还是我压根就没听),我在台下就问,“老师这道题怎么解答?”老师很恼火,生气地说,“刚刚讲完。”我回应:“我还是不会。”老师又生气地丢下一句话:“不会就不要答了。”然后,我就把跟语文老师的这段对话,作为问题的答案写在作业本上交了上去。当然,作业本的最后结果还是一个的叉。

等到成年以后,我才明白,小学五年级之前的我,可能就是一个“敏感又勇敢的问题少女”。我的老师、父母和家人,在那样的时段面对那样的我,也不曾奢望有一天我也能读学、读研究生,并如愿以偿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毕竟,在当年四年级升五年级时,一个班40多个人只有3个人因为成绩太差而不能正常升班,其中的3人就有我。

成为老师公布名单的3人之一,我回家哭了一场。

说实话,当时哭,我不知道是因为不能升级的恐惧,还是因为自尊心被伤害,总之平时总是对学成绩很不屑的我,哭了一场,哭得昏天地暗的那种。哭完,我睡着了。然后我听到妈妈叫我吃饭,并告诉我,不管我学有多差,只要我还愿意读书她就会一直供我读书。这是我的记忆中,我严苛的妈妈,第一次温柔地支持我。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们鲁西南几乎是山东最落后的地方,特别是在概30年前。当我读小学时,我周围很多年龄一点儿的姐妹已经出去上海、广东等地打工赚钱了,选择让孩子们读书,特别是让女孩儿读书的家长,常常会被邻居嘲笑。可我那个整天说我是被捡来的、日日训斥我让我烦躁到怀疑她不是我的亲生母亲的妈妈,第一次那样温柔又坚定地支持了我。

我突然,对好好读书,有了渴望。

于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成了“逆袭”的孩子。在逆袭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我的妈妈虽然总是恨铁不成钢地训斥我和哥哥,但是她会在阴天下雨的时候在家里做我们爱吃的水煎包;我的哥哥在班级考试几乎都是第一名,却在日记中偷偷写下,今天妹妹又闯祸了,但是我没有告诉妈妈,因此替妹妹挨了一顿臭揍;新来的班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提问我,不计较我既往是学渣的其他老师的评价……

从此,学于我,不再是困难的事。以至于工作多年之后,我时常会回忆起读书和备考的时光——那些在学校宿舍的走廊里背题的日子,那因为考研备考而专注到忘我的日子,其实并不是多数人以为的辛苦经历,而是我的人生中回不去也不用回去的美好。当然我妈妈也不知道,就在她第一次温柔地支持我的时候,我也暗下决定,有一天,我可以不再是一个差生,而是爸爸妈骄傲。

现在,我已经成了爸爸妈骄傲,同时,我也成为了一名海淀小学生的家长。我8岁的女儿,虽然不是像我小时候那样学成绩差到托底,但是经常的考试成绩是B和C,这学期还有一次把D带回了家。

有一天,我告诉我女儿,很多小朋友的妈妈因为孩子们把A带回家而开心,我很失落没有拥有这样欣喜的机会,她陷入了沉思。再有一天,天气很冷,她要穿薄衣出门,我一边把她包裹严实一边告诉她,虽然她不能考A我很失落,但是我的宝贝女儿如果冻坏了,我会直接心疼死的。然后她笑了,原来在妈妈心里,她比A重要,所以她决定试试考个A给我带回来。

结果,这一周,她考了4个A。

所以在今天,在又一个研究生考试的日子,我又想起自己走过的这长长的路,也再次陷入沉思。

我们常常以为孩子们的学是辛苦的,孩子们的书包之重是难以承受的,我们又怎么能知道,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自己赋予它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所谓内卷,究竟是孩子们陷入焦虑还是家长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让孩子丧失了去体验和成就自我成长的机会?我想,我们作为家长,首先要给予孩子的,是无条件的爱和信任,就像我妈妈当年那样。

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终其一生也只是在参与他们的人生,而不能主导他们的人生。我们只能竭尽自己之力,让他们自己努力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而不是我们想要他们成为的人。

其实,我的妈妈对于我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没有明确的期望,但我对于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清晰的界定。我的人生也已经即将走过40年,在这段路途中,我从那样敏感的孩子成为了热情且勇敢的自己,这是我所喜欢的自己。

我也很感谢自己,在遭遇困难和挫折之时,依然秉持自己最质朴的梦想。而在我坚持梦想的时候,我的家人、老师、朋友给了我很多帮助,他们为我指点迷津、听我疏泄情绪,告知我不管生活如何磨难,不要把自己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不要用自己所不屑的手段去赢得短时间的所谓胜利,丢失自己,才是人生最的不幸。

我也偶尔会在深夜凝思,也会困顿、疲倦甚至烦躁。但我很感谢因为拥有站在我背后支持我的你们,因为有你们,我还能迎风而立,并逐渐接近自己想成为的自己。

很多人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感慨“愿有岁月可回首”。但我觉得,谁都知道人生是一趟不可能往复的旅程,只要我们踏实走好脚下的路,其实,不用岁月可回头。

专家

01

爱和期待

文|李浩英

读完此文,萦绕脑海无法散去的一句话就是:的母爱就是无条件的爱和永远坚定的信任和期待。

作者是马上步入不惑之年的妈妈,在今年考研这个特殊的日子,想起自己以来的求学之旅,尤其清晰地回忆起自己曾经是“对生活敏感的问题小女生”逆袭成学霸的经历。在小学五年级稳居淘汰行列的她,只因为妈一句话:“不管你学有多差,只要你还愿意读书我就会一直供你。”正是妈妈妈那样温柔又坚定的支持让她“对好好读书,有了渴望”,要成为“爸爸妈骄傲”。让她坚定地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拥有了“人生中回不去也不用回去的美好”。

成长为母亲的她也把这样无条件的接纳和爱传递给了“不能考A让她很失落”的8岁女儿,她把自己的爱裹进了温暖的厚衣中:“在妈心中宝贝女儿的冷暖比A重要”。正是这样直抒胸臆的直面表白让女儿在一周内给妈妈送了4个A。

著名教育学者约翰·哈蒂(John Hattie)把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归类为六个方面:学生、家庭、学校、教师、课程和教学策略。15年的研究让他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家庭当中成年人的信念和期望对孩子的学业成就影响最”。(《可见的学:对800多项关于学业成就的元分析的综合报告》)

作为父母,尤其是情绪平和、宽容耐心、信任等待的成人更容易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这样温暖充满期待的家庭中,孩子会极容易拥有乐于自主学的倾向和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自己赋予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并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孩子在享受成长过程中的诸如临时抱佛脚背课文、躲在被窝看小说等每一个小小幸福的同时,成功就会尾随而至。

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牛顿”的英国著名学者斯宾塞,也是正面信任期待的践行者。他认为,一个快乐的教育者要做到:不在自己情绪低落时教育孩子,也不在孩子情绪低落时强行沟通。因为乐观、情绪平和的父母,更容易对生活充满期待,信任自己也信任孩子。更容易直面表达出自己的爱,也更能捕捉到孩子的优势和特长。悲观易怒的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幸福都没有坚定的信念,容易抱怨发牢并且更容易挑剔出孩子的缺点,并严厉数落没有让他们得到回报的期待。自然在他们情绪糟糕时也把孩子当成了撒气筒。

父母的教养任务之一就是努力营造快乐、信任、鼓励和充满爱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有安全感和成就感。每一位父母也要尽力把自己修炼成一个乐观豁达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一切只为和我们有缘在此生相遇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当下的幸福。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学)

02

内驱力是被引导出来的

文|何小雪

初看这篇文章也是因为朋友的转发和又一次被问到,文章中这些孩子们到底是怎么一下就开窍了?要怎么做才能像文章中提到的给与孩子无条件的爱和信任?怎么我的孩子无论做什么好像都是那么的不情愿,那么的痛苦,那么的“矫情”……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让我成为我自己?

说着说着,家长又开始焦虑起来了,我也跟着焦虑起来了,转头看了看家里的娃娃,感觉即便是知晓不少心理学知识,似乎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依旧也是要一点一点摸着石头,或者是摸着我家娃娃的小脑袋,过河。

重新又读了原文,突然想起在国外学督导师督导时候的一句话:这世上没有无条件的爱。老师当时接着说,我们的爱本身是具有方向的,如果你真的要给一个人无条件的爱的话,他(来咨询者)就会像被放在了一望无垠的沙漠里,没有方向,不知道要向什么方向进发;那样的话,他会恐慌,会焦虑。所以爱是需要有条件的,是需要给出方向的。如果爱真的是无条件的,那么作者不会对自己8岁的孩子说妈妈也好想要个A啊。文章里作者的行为其实是在表达:我对你的学是有要求的,但是比起爱学成绩我更爱你。生活中,家长们其实都是会关注,甚至有些过于关注孩子们的学成绩、学结果,言语中行为中都透露着对成绩的关注,而留给孩子的主观感受是:爸爸妈妈看不见我,看见的是我的成绩,那不是我。孩子是要被照见的,心理学中,称之为镜映。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看到,当孩子无论是正在玩还是正在学,还是在做什么的时候,他会抬头寻找家长,其实他是在寻找家长的视线,他会追随家长的视线所及,当他感受到他在意的人的目光的时候,他会被鼓舞,那么他就会更好更多地去“专心”于他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因为他知道他做这些事的时候,会被看到。爱是要给出方向的,这种方向不能仅靠言语的传达,还需要用行动,用目光去指引。我们观察刚会爬的婴儿的时候,会发现小婴儿会爬几下之后抬头寻找妈妈或者看护人,看到她们的脸的时候,会突然笑得非常灿烂,然后接着使劲儿地、拼命地连着爬好几下,甚至会使劲儿到把自己绊倒或者磕到。那一瞬间迸发出的小“动力”,就是他被看到后迸发出的他内在的力量。所以内驱力其实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被引导出来的,就像柏拉图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一箱子财宝(能力/天赋)来到这个世上的,只是需要寻找对正确的钥匙打开。

(作者系二级心理咨询师)

03

用爱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文|卢锋

每个生命都是一股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常常听到父母评价自己的孩子“不上进、没出息、自私、叛逆……”其实,孩子的这些问题只是表象,不是真相。真相是生命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受到了阻碍,孩子的内驱力遭遇到外在的否定、伤害、忽视等,孩子会在“得性无助”下选择“躺平”,或在“自暴自弃”下选择“叛逆”。

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分,生活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孩子的生命成长过程也一样,常常会遭遇阻碍、失利,难免会有挫折。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待“受挫折的人”的消极评价和态度。就像这个故事的作者回忆的,在她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对她的“恶语相向”,让她勇敢地跟老师唱反调!也让她产生了自己就是一个“敏感又勇敢的问题少女”的自我评价,导致她在当年四年级升五年级时,成为全班仅有的不能正常升班的三人之一。

这也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在多数孩子当下的教育生活中,充满着教育的挫折,而偏偏没有挫折的教育。在这个故事中,毫无疑问,作者是幸运的。她的妈妈成为她自我改变的动力,她回忆到“我听到妈妈叫我吃饭,并告诉我,不管我学有多差,只要我还愿意读书她就会一直供我读书。”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让作者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中最温柔而坚定的支持,让她突然对好好读书有了渴望,至此开启了“逆袭”人生。除了母亲之外,她还感受到了她的哥哥、新班、朋友等的关心和爱护,都正像作者回忆到的,“爱,于我而言,就像可以穿透万物的光,最终驱动并点燃了我自身的能量。”

显然,对于内驱力的唤醒而言,爱的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看,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由低到高的发展需求,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发展的内驱力。其中,归属和爱的需要的满足,是个体自我发展需要的基础条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内驱力发展取决于主体自身的努力,但也离不开良好的外在成长环境,爱的关系对个体内驱力的唤醒和推动起着重的作用。

这样的爱是无条件的接纳,是无限的信任,是无时无刻、源源不断的力量。这样的力量除了能给人带来巨的归属感,也会给人带来极的价值感,因为爱会让个体的努力变得有价值,会让个体的生命富有意义,从而激发个体的内驱型成长。当孩子找到学的意义,苦就不再是苦,累就不再是累,学是自我实现的过程,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当然可以是快乐而充实的。作者写道:“人们常常以为孩子们的学是辛苦的,孩子们的书包之重是难以承受的,我们又怎么能知道,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自己赋予他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作为父母或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我们无法主导孩子的人生,我们能做的就是要竭尽全力,给孩子施爱与赋能,唤醒他们的内驱力,纵使遭遇种种困难,依然会努力成为想要的自己,喜欢的自己。由此,我们才会和孩子们一起创造一段虽不能往复,但问心无愧,不留遗憾的人生旅程。

(作者系苏州市职业学思政博士,新生命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04

爱是孩子勇于奋进的动力

文|申子姣

作者讲到自己恰巧遇到了难度特别的高考和考研题目,却在两场考试中,都做到了“只要是自己会答的题目,准确率基本上达到了100%。”而她认为,自己能够从“敏感又勇敢的问题少女”,逆袭为不怕挫折与困难且成绩优异的“父母的骄傲”,是因为“无条件的爱和信任”“最终驱动并点燃了我自身的能量。”

所谓“无条件的爱和信任”,就是指我们给孩子爱和信任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不管孩子是否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和期待,是否会感激或回报我们的付出,是否取得了成功,都一样发自内心地关心孩子的福祉,相信孩子的能力。

为什么“无条件的爱和信任”能够如此神奇地激发孩子学的动力,提升孩子的学业表现呢?我们可以从心理需求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对于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两种心理需求就是“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当父母可以无条件地爱孩子、信任孩子的时候,孩子就能从心底上相信,自己真的是被这个家庭所接纳和认可的,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被抛弃或逐出家门;也会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不需要再额外向他人证明什么才值得被爱。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需要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之后,孩子就不再会有匮乏感和恐惧感,会拥有一种“有任何成长和收获都是赚到了”的心态,会把学视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的必要路径,是为了发挥更多自我价值的铺路,顺便,再给父母带来一些额外的快乐而已。这种发自内心的动力一但被激活,就很难被困难所浇灭。

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不愿意主动学,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面对父母的催促,开始怀疑学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避免父母说的“考不上就完了”的恐怖结,还是为了避免父母说完“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之后失望的眼神?还是作为傀儡为父母实现他们未曾实现的梦想?哪怕父母和自己的愿望是一致的,但是当外在的动力占了主导时,孩子还是会本能地予以反抗。这种“避害”式的动机,当遇到学业上的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很容易就被“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策略所击垮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这种“无条件的爱与信任”呢?我们可以再从这篇文章中找找答案。上文作者是在学业受重挫之后,听到妈妈告诉她“不管我学有多差,只要我还愿意读书她就会一直供我读书”。这一句温柔的支持,不仅让作者感受到妈妈更在意她的意愿,而不是她的表现,更让她意识到,如果要继续读,是她自己“愿意”的,而不是为了其他任何人。而让作者的女儿一改往常只拿B、C常态的,是作者的一句“虽然你不能考A我很失落,但是我的宝贝女儿如果冻坏了,我会直接心疼死的。”于是,女儿知道在妈妈眼中自己的健康比能否成为妈骄傲更重要,她便可以胆前行,真的拿回全A来了。

所以,如果父母真的希望孩子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不是要叮嘱甚至逼迫他把心思花在学上激发他的叛逆心,也不是在他成绩不理想时表现得那么担心,传递出一种“没有好成绩你就完了”的威胁感,而是要重新找回对孩子本身的爱与信任。

孩子不需要考上最顶尖的学校才能获得成功和幸福,缺少爱的人生,即使外表光鲜也仍显灰暗。比拥有好成绩更重要的,是拥有对亲情的笃定,对自我价值的确认。回想当初孩子尚未出生时,我们只希望每次产检都顺利,生产时母子平安;回想当初孩子生病受罪时,我们许愿只要孩子快快康复什么都愿意放弃;回想孩子学会走路学说话遇到困难时,我们只希望他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健康长……这份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我们其实从来不缺少,只是当外在的环境带来压力与焦虑时,被忘记表达出来了而已。

试试看,当孩子放学回家时,不急于问他们的学表现如何,多关心他们吃得好不好,心情怎么样;当孩子为学业而焦虑时,轻柔地告诉他们,“我知道你因为成绩而着急或难过,但无论成绩如何,你都是父母的宝贝和骄傲”;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当然要明确地指出孩子做错的事,教他改正,但别忘了补一句“虽然你做了不应该做的事,但我相信你仍是一个好孩子”。你会发现,当孩子确认父母无论如何都可以接纳他们本来的样子,他们就可以更加自信也更为自如地绽放他们的光彩。

(作者系北京师范学委学生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责编:张惠娟

制作:梁箬妍

审核:贺春兰

标签:考研 高考 研究生 读书 小学



IT百科:


网者头条:


王哲博客:seo优化技巧教程seo顾问